当前位置: 首页 > 监督工作 >调查研究

专题询问:从“试水”走向“常态”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15-09-11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如何使人大监督增强刚性、增强实效、增强社会影响力?2011年6月,泰州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就“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开展专题询问,开始了这一全新监督方式的初步尝试。几年来,泰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专题询问路径、丰富专题询问的内涵、增强专题询问实效。现在,该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安排6个以上议题开展专题询问,每次常委会会议都有专题询问活动,并全程录播。专题询问已成为该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一种新常态,取得了较好的监督实效。

    敲当面锣,打对面鼓。“我问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市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多少?规范运作的还有多少?有没有弄虚作假的情况?第二个是我市现在有多少人专业从事农业生产?农村空巢、农田抛荒的具体数据,作为农业主管部门,你们自己清楚不清楚?”在今年3月24日,泰州市四届人大第十九次常委会专题询问“为农服务”实施情况时,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纪明将深入基层调查发现的问题连珠炮般发问,现场顿时充满“辣”味。开展专题询问之初,该市人大常委会也经历过“问前沟通(人大与政府部门协商询问的问题)、问中照读(政府部门负责人按照准备的材料照本宣科)、问后落空(专题询问审议意见落实情况不跟踪督查)”走过场的尴尬局面。如何使专题询问真正让相关部门有触动、对政府工作有推动、在社会上有震动,真正产生监督实效?泰州市人大常委会总结开展专题询问的经验,出台了专题询问实施办法,本着推进工作、推动实际问题解决的宗旨,要求发问强化针对性,真询真问,不遮不掩,直捣“黄龙”;询问突出实效性,问中追责,问中求解,问中见效。

    由“等米下锅”到“点菜上桌”。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要问出症结,问出水平,问出力度,问出实效,很重要的就在于委员、代表的发问。过去开展询问活动,常常是与议题有关的人大工作机构“唱独角戏”,会前设定好问题,安排好相关询问人员。参加询问活动的委员、代表因为对询问议题关注不多、了解不够、调查不深,往往由于准备不足,或问不出问题,或问不到要害,“等米下锅”,甚至“无米下锅”。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开展问前相关法律知识培训,组织代表、委员专题调研,就询问重点问题进行明察暗访,积极推动代表、委员会前做足功课,询问时做到抓住关键,“点菜上桌”,直奔主题,精准发力。现在,代表、委员们敢问、会问,询问现场互动不断、气氛活跃、精彩连连。2013年3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围绕生态市创建进行专题询问,“据我走访调查,目前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37个,还缺46个,建设难度很大。这是生态市创建的刚性指标,什么时候才能全部到位,不至于影响创建工作?”陈春红委员将自己调查的数据详实摆出。面对直击要害的发问,有关部门负责人坦言:如芒在背,压力空前。

    改“一问了之”为持续“钉钉子”。凤城河是环绕泰州老城区的生态之河。2003年,市人大常委会专题作出“关于加快把凤城河建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决议”。10年来,市政府做了不少工作,打造了一批具有泰州特色的历史文化景点,但对照人大决议要求,还有较大差距。2013年9月下旬,泰州市人大常委会启动对“凤城河风景区建设情况”的专题询问。委员们对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直截了当地提问:“10年时间,政府未能按时完成人大决议确定的建设目标,原因是什么?责任该谁负?”“有关部门对城河沿岸违章建筑拆迁力度不加大,何时能实现环起来、绿起来、游起来的目标?”这次询问后,该市人大常委会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发力,跟踪监督。2014年10月,组织对询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专门视察;今年9月,将再次组织对落实整改情况开展专题询问,力促询问中承诺的事项落到实处,直至问题解决、目标实现,确保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的监督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