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监督工作 >调查研究

关于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13-01-13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许昌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

 

    按照许昌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的工作安排,9月10日至14日,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全法的带领下,农工委先后深入到襄城县、禹州市、长葛市、许昌县对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考察了襄城县神农实业有限公司、群发蔬菜批发市场、绿之洲大棚蔬菜生产基地,禹州市绿色家园种植有限公司、万福新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长葛市单迎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天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许昌县金卡特农业开发公司、领先科技生态有限公司,许昌技术经济开发区欧利优乳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深入到市农业局、畜牧局、商务局、市区农贸市场、商户进行走访,详细了解了我市的肉蛋奶批发、蔬菜价格等情况。现将这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菜篮子”工程的基本成效
   “菜篮子”工程事关经济发展,事关民本民生。2010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发〔2010〕26号),这是继 1988 年提出“菜篮子”工程以来的又一次重大部署。我市“菜篮子”工程在各级政府动员号召下,经过不断发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为保障城乡居民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概括来讲,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生产基地连片发展。
    我市“菜篮子”生产基地连片发展,基地建设由千家万户小生产逐渐向区域化布局、板块化推进方向迈进。蔬菜种植稳定发展。我市蔬菜常年复种面积100万亩左右,其中常年性菜田31万亩,季节性菜田29万亩(蔬菜复种面积=常年菜田面积*2.3+季节性菜田面积)。种植方式上,露地蔬菜89万亩,设施蔬菜11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蔬菜0.8万亩,大中棚3万亩,小棚7.2万亩。生产种植的蔬菜有9大类、40多种,主要品种有白菜、萝卜、芹菜、黄瓜、番茄、辣椒、茄子、西葫芦及叶菜类蔬菜,全年蔬菜总产量280万吨左右。全市露地蔬菜种植规模千亩以上或设施蔬菜规模200亩以上的农业公司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7家,涌现出了天和、垚园蔬珍、湛青等一批蔬菜种植名牌企业。畜禽养殖快速扩张。2011年,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2.6万吨、26.8万吨、11万吨,同比增长4.9%、5.3%、和19%。出栏生猪462万头、家禽3903万羽、牛32.3万头、羊137万只,同比增长5.6%、4.6%、5.4%和5.6%。畜牧业产值达到130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比重已达48%。全市万只以上蛋鸡场发展到300家,万头猪场发展到50家,规模养猪和养鸡比重达到87%和96%,分别高出全省10个和19个百分点,全市畜牧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0万多户。水产养殖发展较快。全市水面养殖面积达到4.7万亩,年产量7000多吨,进一步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食用菌栽培不断壮大。全市食用菌种植户由2005年的2万户发展到现在的3.8万户,年产2万元以上的专业户1800余户,百万元的专业村(乡)30多个,年产食用菌4.3万吨,产值4.6亿元。位于许昌县的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2011年公司生产和加工食用菌2万多吨,产品销售收入达17068万元(其中出口创汇2300万美元),利税798万元。已发展成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科技开发型食用菌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日常供需总体平衡。
    我市“菜篮子”日常供需总体平衡,产品供需关系由“自给自足、自产自销”向“内外流通、市场调节、自求平衡”转变。蔬菜方面,2011年全市蔬菜产量预计280万吨左右,其中禹州和襄县的蔬菜大量调出,其他县市基本平衡,许昌市区的蔬菜70%由周边县市和郑州市毛庄、陈砦批发市场调入。生猪方面,2011年全市出栏生猪462万头,除了供应本地市场外,还向众品、上海、广州等供应相当数量的生猪。海鲜类和水果绝大部分由外地调入。整体上,全市“菜篮子”供应呈现出品种齐、市场繁荣、货流畅通,供需总体平衡,价格基本稳定的局面。
    (三)加工能力不断增强。
我市“菜篮子”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加工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带动效应不断扩大。特别是畜产品加工方面,全市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8家。众品集团顺利通过新加坡出口认证,产业链向精细化延伸,主管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30%;河南欧利优乳业公司加大与中山旺仔集团合作力度,日均加工牛奶80吨,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禹州市汇宇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一座肉鸡加工厂,年屠宰能力达1200万羽。成长壮大的食品加工企业对于拉动畜产品初级生产发挥了关键作用。
    (四)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我市初步形成了一批布局较为合理的集贸市场,少量渐成规模的批发市场和多种形式、遍布城乡的流通市场,基本上满足了“菜篮子”经济发展需要和市民消费需求。许昌市区的农贸市场有新兴路、万丰路蔬菜批发市场,果品批发市场等,承担着“菜篮子”产品零售与批发功能。近年来,大多数超市相继开设了蔬菜生鲜专区,方便市民买菜,服务“菜篮子”工程建设。
    (五)质量监管逐步加强。
市民对“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关注度的越来越高,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措施得到不断加强。一是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严格执法检查,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落实高毒农药的禁用规定,从源头上消除蔬菜生产质量安全隐患。二是严把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两个关口。在市区基本实现了市场准入制度,凡是农药残留超标蔬菜,一律禁止入市销售;许昌县天和、襄城县神农等大型蔬菜生产企业,严格落实“五项”管理制度(即投入品管理制度、生产档案制度、产品检测制度、基地准出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建立自检室,定期开展农残检测,凡超标蔬菜,一律销毁处理,不准运出生产基地,落实基地准出制度,确保蔬菜质量安全。三是推进无公害标准化基地建设,已建成天和、天源、单迎、金卡特万福等一大批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四是专门成立了许昌市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加大对农业、畜牧、工商、卫生、技术监督等部门的协调力度,许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也已经单列,并购置了一大批检测检验设备,为市民吃上“放心菜”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基本经验
    在多年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我市“菜篮子”工程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认真盘点,有五个方面值得肯定。
    (一)重在政府主导,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认真落实“菜篮子”工程建设市长负责制,把“菜篮子”工程建设纳入经济社会统筹规划,大力推进以蔬菜、生猪、等为重点的产业板块建设,为全市“菜篮子”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市农业、畜牧等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 注重从规划引导、技术指导、政策服务等方面入手,促进了“菜篮子”产业的不断壮大。
    (二)重在政策扶持,调动方方面面力量。
政府及农业、畜牧等职能部门出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励办法,筹措专项资金,对蔬菜规模种植、生猪规模养殖以及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给予奖励,2011年,仅畜牧部门就落实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畜禽良种补贴、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资金1.3亿元。抢抓政策机遇,争取高产农田、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项目资金,整合投入到“菜篮子”工程建设,基地水、路、田等设施大为改观。通过多项政策扶持引导,有效解决了“菜篮子”工程发展中的困难,有力调动了“菜篮子”生产者的积极性。
    (三)重在市场运作,破解各类瓶颈制约。
市场“不差钱”。通过招商引资,市场运作,襄城县通过紫云生猪产业集群核心区建设成功引进了河南省雏鹰集团,项目投资45亿元,一期投资已经4.5亿元。许昌县领先科技生态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成了集生态种植、生态养殖为一体的生态农业道路。长葛市单迎农牧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创新养殖技术,实现了养猪的零污染,并与今年3月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上市。通过这些市场运作,壮大了产业基地,提高了加工转化能力,促进了产业化发展。
    (四)重在产业化经营,有效化解自身风险。
近年来,市政府着重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企业规模化、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大力倡导订单生产,与基地、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链接关系。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基地,一头连企业、 一头连农户”的优势,在原(材)料购买、技术指导、信息捕捉、市场联络等方面提供服务。涌现出了“众品食业”等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五)重在突出特色培育,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蔬菜方面。目前我市已注册天和、垚园蔬珍、湛青、思甜老农、葛天绿苑、国禾、群发、石佳、盛田农业、康达、绿合元等蔬菜类商标。襄城县绿之洲果蔬专业合作社、许昌县天和、禹州市万福、绿色家园先后被农业部门确定为蔬菜标准园创建单位,其中绿之洲果蔬专业合作社为首批创建单位,天和公司今年又被确定为全省唯一一家蔬菜标准园综合示范点。天和、神农、绿之洲、鄢陵县富民生态合作社等被批准为省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特别是天和蔬菜,基地规模8200亩,年产量1.4万吨,蔬菜年销售收入1.2亿元,吸纳就业1000多人,产品供应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区,批量供应欧洲、中东等国家,“天和”牌商标获得河南省著名商标。加工产品方面。长葛“众品食业”、许昌“质源腐竹”、禹州“粉条”、许昌“世纪香”食用菌等更是叫响省内外。通过这些品牌的培育和带动,极大地提高了我市“菜篮子”产业的竞争力。
    三、我市“菜篮子”工程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随着我市“菜篮子”工程的深入推进,一些困难和问题不断显现,有些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有些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归纳起来,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制约产业自身发展的因素越来越突出。
    一是基地难以得到保障。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靠近城区的传统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如以前菅庄很多蔬菜种植基地,菅庄大白菜也是非常出名的,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菜地完全被城市建筑占领,从外地批发加上运输成本,就会造成蔬菜价格的增加。同时,由于蔬菜种植的种种限制,远离城区的新兴蔬菜基地也有待进一步培育。二是基础设施需要配套完善。主要表现在与蔬菜种植、贩运相配套的水、电、路设施不完善。如襄城县湛北乡尚庄村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市全省著名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但是基地就有一段时间用不上电,经过多方协调才得以解决,从尚庄村到城区的道路也损毁严重,很不利于蔬菜的外运。全市除了一些较大的规模化种植区外,大部分蔬菜种植区的基础条件还是比较差的。三是市场风险不断增加。2010年前后,生猪价格持续下跌,玉米等主要饲料不断上涨,生猪养殖出现过亏本,近两年,生猪价格又出现增高的现象,生猪养殖开始复苏。“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等现象不断出现,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的风险将会长期存在。四是比较效益相对较低。与外地相比,我市蔬菜种植多以露天种植为主,反季节大棚蔬菜不多,上市时间趋同,以致难以卖出较高的价格。近两年来,虽然菜价不断上涨,但种子、农药、化肥 价格和人工工资也在提高,扣除必要成本,蔬菜种植效益提升并不明显。同时种菜费时费工,以种植一亩蔬菜需要一个人算,如果风调雨顺,可获取蔬菜种植收益1万元左右,若遇灾害性天气或菜价下跌,收益就得不到保证。如果进城打工,一年可创收 1.5 万元左右,基本没有风险,相比之下,他们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并不高。五是基本劳力比较缺乏。蔬菜种植从育苗到成熟约需三个月,持续时间长,浇水、施肥、除虫、收获等环节多,劳动强度大,户种 1 至 2 亩蔬菜要投入劳力 2 至 3 人。目前,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而留在家中的多为年迈体弱人员,种植蔬菜面临着劳力缺乏的问题。六是体制机制亟待创新。其一,土地流转滞后。流转机制尚未建立,土地向大户集中面临一定的困难。其二,融资渠道不畅。金融机构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授信范围极为有限,授信额度很小,授信周期很短,难 以满足他们的生产和经营需要。如一些畜禽养殖企业急需贷款,地是租来的不能抵押,畜禽活体又不能作为抵押物,以致于很难争取到扩大生产的资金。其三,激励机制不健全。目前,国家对种粮实行了补贴和保险,但未将蔬菜种植纳入补贴和保险政策范围。这些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不利于“菜篮子”产业的健康发展,亟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
    (二)市场体系与经济发展、群众需求仍不相适应。
    一是批发市场有待提升。目前,我市的蔬菜市场不断被拆迁征用,老城区只有小铁路果品、蔬菜批发市场。全市县一级比较规范的蔬菜批发市场有襄城县群发批发市场等,年交易量40万吨。而且随着竞争的加剧,群发蔬菜批发市场的竞争力、影响力在逐渐减小。许昌市区内文峰路与新兴路交叉口的果品蔬菜批发市场是市区内唯一一个中型蔬菜批发市场,冬春季节我市大部分的菜都是从郑州毛庄批发市场和陈砦蔬菜批发市场采购的。该批发市场属于地方铁路利用闲置铁路线路改造、租赁经营,基础设施不配套,市场内地市低洼,排水系统与市区管网没连接,雨季排水不畅,积水严重,质量检测仪器闲置,有销售注水猪肉现象等。二是集贸市场有待完善。首先,市场布局难以跟上。随着城市的扩大,目前东区没有蔬菜批发市场,菜市场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其次,市场设施难以跟上。有的市场建成时间较早,运营时间较长,加之维护费用不足,导致环境极为恶劣,影响城市形象;第三,市场管理难以跟上。“马路市场”屡禁不止,场外经营现象经常发生,市场内混区经营、“脏乱差” 现象依然存在。三是流通市场有待培育规范。目前,我市“菜篮子”产品流通基本上由专业购销大户承担,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组织“菜篮子”产品调入和调出,流通市场基本处于一种各自为阵、自我发展的状态。受场地、资金、信息等因素制约,从事“菜篮子”产品物流的企业和固定大户数量还不多,随机性大,很难进行质量追溯。。
     (三)从根本上改善质量安全任重道远。
    一是生产环节比较薄弱。我市“菜篮子”工程除了一批成规模的基地、养殖企业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属典型的千家万户小生产,由于广大农户的能力素质和技术水平各不相同,在施肥、用药、除虫等各个环节的操作也各有差异,导致过程难控制,不利于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随着化肥、农药的广泛施用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部分区域水质不同程度受到污染,一些“菜篮子”产品品质得不到保障。二是检测环节比较薄弱。目前,我市“菜篮子”产品检验检测机构、人员、手段都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机构人员方面,今年我市刚刚成立了许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但是只有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进行检测。虽然各种仪器齐全,但是由于经费的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每年抽检批次都很有限,不能完全满足“菜篮子”质量安全的需要。三是市场监管比较薄弱。首先,监管体制有待理顺。农业、畜牧、工商、质监、商贸等部门对“菜篮子”产品都负有监管职责,但职能重叠交叉,职责界限不清,加之缺乏统筹协调,多头监管与监管缺位的现象同时并存,其结果是大家都在管,却未形成合力, 执法效果并不理想。其次,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建立。我市集贸市场均为开放市场,尚未推行对“菜篮子”产品的产地证明和产品合格证明管理,尚未实施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农产品批发经营者尚未建立购销台帐,不利于产品的全程质量追溯。第三,人财物投入力度不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刚刚成立,技术人员、资金都很有限,按照要求每个农贸市场也应有安全检测设备,但是这些设备要么没有,要么由于检测成本高或无专业检测人员而闲置,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这样很难保证广大市民吃上“放心菜”。
    四、做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结合许昌实际,借鉴先进经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做好我市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菜篮子”工程事关我市经济发展,事关民本民生。当前,国家提出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这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进一步明确领导责任,继续落实“菜篮子”工程市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专人主抓,市县两级要成立“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负责“菜篮子”工程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要进一步完善机制,建立领导包保重点基地、重点市场、重点企业责任制,通过检查督办、 考核评比,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形成全市上下抓“菜篮子”工程的强大合力。
    (二)要科学制定规划。要把“菜篮子”工程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统筹考虑。一方面要加强基地规划。要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结合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立足于基本解决我市大宗蔬菜、畜禽产品的供给,选择一批邻近城区、邻近公路、邻近水源、有一定种养殖基础的地区,科学合理规划好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等专业基地,逐步降低对外来产品的依存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规划。要把集贸市场、批发市场、流通市场建设作为城市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优先考虑、合理布局。当前,要根据城市发展需要,以方便市民生活为原则,进一步完善东区集贸市场规划,努力实现建设规模、 摊位设置与周边市民需求相适应,妥善解决好广大居民 “买菜难”、“买菜远”的问题。
    (三)要加快基地建设。一要推动集中连片发展。要继续推动蔬菜种植、畜禽养殖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发展。蔬菜种植方面,要鼓励发展反季节蔬菜、大棚蔬菜,巩固扩大现有蔬菜种植面积。畜禽养殖方面,要支持规模养殖的发展,大力推广“公司+农户”等健康养殖模式,稳定提高生产能力。二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要突出抓好专业基地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基地长远发展创造必要条件。三要着力解决技术难题。要充分发挥院企共建、校企共建的作用,聘请资深农业专家,担任技术顾问,提供技术指导。要面向农民开展各类培训,提高广大种植、养殖户专业技术水平。
    (四)要提高产业水平。一要做大做强产业龙头。要大力引进各类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解决生产基地强加工龙头弱的问题。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支持其外联、重组,上市融资等形式,尽快做大做强,同时引进新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二要完善利益链接。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专业超市、购销大户与各大基地签订购销合同,开展订单生产,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基地与市场、龙头的有效对接。三要完善服务组织。要围绕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目标,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组织、种养殖业协会,不断提高种养殖户的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五)要完善市场体系。一要加强农贸市场建设。要在市区统一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农贸市场,特别是东城区,同时要加大对现有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二要加强批发市场建设。要继续发挥现有蔬菜批发市场的功能,通过对其改造升级扩大其竞争力、影响力。要通过招商引资,在许昌市区或是周边建设一个较大规模的批发交易市场,设立蔬菜、畜禽食用菌等交易专区,提供市场信息、质量安全检测、电子结算、冷藏保鲜、加工配送等一体化服务。三要加强流通市场建设。坚持“规范、有序、繁荣”的原则,鼓励现有的各类购销大户、城乡经纪人加快发展,促使他们发展成为“有固定场所、有办公设备、有稳定网络、有良好信誉”的流通型企业。要大力引进“菜篮子”物流仓储企业,服务农产品流通和“菜篮子”工程建设。四要加强市场规范管理。坚持“菜篮子”市场“建管分离”、“管办分离”,成立由商贸、工商、质监、城管等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队伍,实施综合管理、定期巡查, 促进市场经营秩序、卫生秩序、交易秩序持续稳定好转。 
    (六)要创新体制机制。一要加大土地要素流转力度。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加快土地要素流转步伐,为规模化种养、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二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引导农业银行、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菜篮子”工程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信贷投放力度,创新开展种养大户联保、专业合作社担保、龙头企业信誉担保等灵活多样的信贷业务,扩大授信范围,提高授信额度,延长授信周期,破解信贷融资难题。三要加大项目整合力度。这是扶持“菜篮子”最直接、最有效、最现实的举措。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高产农田、小型农田水利、通村公路、电网改造、沼气能源等项目资金,投入 “菜篮子”基地、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切实解决“菜篮子”工程发展中的一些制约因素。四要加大奖励扶持力度。要建立专门发展基金,列入财政预算,专项扶持“菜篮子”工程建设。
    (七)要强化质量安全。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投入品源头管理,严格种子、农药、兽药、化肥、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杜绝销售禁限用高毒农药、兽药。建立涵盖生产、加工、销售等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开展生产、加工和销售。二要加强质量检验检疫。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强畜禽、蔬菜等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的检验检疫,消除监管空白。要加强专业检验检疫机构、队伍建设,妥善解决专业检验检疫人员配备、工作经费、场所建设、仪器设备添置等问题,不断提高检验检测能力。三要建立市场准入制。要引导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专业超市等建立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加强对产地证明和产品合格证明的管理。要建立“菜篮子”产品可追溯制度,要求批发经营者建立购销台帐,如实记载进货时间、品种、数量、来源及销售时间、品种、数量和流向等。四要加强信息平台建设。要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建立“菜篮子”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定期收集发布“菜篮子”产品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
    (八)建议市政府尽快研究答复河南欧利优乳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拟购买许昌市投资总公司财源孵化基地部分房地产的请求。
河南欧利优乳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于2007年8月在市经济开发区开工兴建,由许昌市投资公司提供50多亩土地,出资1000多万元建设厂房1万多平方米,由该公司租赁生产经营,该公司投入设备等固定资产9000多万元。该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培育了11个奶牛养殖基地,带动农户3000多户,直接受益上亿元,是我市最大的奶制品深加工企业,对整个奶制品的行业发展、产业链条的延伸有着很大的拉动作用。特别是近期与伊利、太子奶等企业签订加工协议,该公司将新建、扩建项目投资2亿元,年产值6亿元,利税3000多万元。2012年5月,市政府将该公司作为上市重点培育公司,但因土地、房屋均属租赁,无法抵押贷款向银行融资,影响公司上市,该公司提出申请,拟购买现行租赁的部分房地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尽快论证,并对该公司重点培育,使之成为奶制品加工的重点企业、龙头企业。
    (九)建议建立市本级冬春蔬菜储备制度。
冬春季节是我市的蔬菜生产淡季,70%以上的蔬菜要求依赖外地供给,如遇大雪冰冻等恶劣天气,极易引起许昌市区供应短缺和价格暴涨。为此,去年省发改委、财政、农业、商务等厅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城市冬春季节蔬菜储备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冬春蔬菜储备工作中的问题,为蔬菜保价稳供提供保障。目前,这项工作在许昌市本级尚未落实,建议政府加以研究,推进该工作的落实。